最早接触”爱和自由“是看一个电视节目上采访国内某著名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当时大儿好像还没出生。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专家的观点”孩子自己是一粒种子,是一棵小苗“,父母不用限制他如何成长,而应该给他”自由“。 我很震撼,以为自己找到了“法宝“,对啊,给他”自由“,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后来大儿出生,正好接触了小区里一位妈妈。她的老二和我大儿几乎一样大,老大是个三四岁的女儿。这位妈妈是”爱和自由“的忠实、坚决的用户者。忠实到花不菲价钱让她家阿姨去上课,忠实到在北京南城买了房子,工作单位也在南城,却住在北城,就为了上这所幼儿园。 在小区草地上哺乳的那几个月里,她天天给我讲她的心得和体会。可是我看到的却让我心生质疑:
场景一: 上班早高峰,她从电梯里出来,用毯子包着女儿,冲上车,去幼儿园。因为女儿早上不起床。按照“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的原则,女儿有不起床的”自由“
场景二:还是上班早高峰,她推着小的,女儿在一旁,她们娘仨从电梯一层到顶层,又从顶层到一层,一遍遍重复。因为女儿不让妈妈推弟弟的车。最后妈妈抱着女儿在电梯里哭。
场景三:另外还有女儿天天不洗澡,不刷牙,脏着脚丫在床上跳;妈妈专门问了老师,老师说:”她伤害别人了吗?伤害自己了吗?“,没有,那就给她“自由”。
这样的例子很多,我隐约感觉这好像不太对劲儿。我也读了几本那位妈妈推荐的”经典“书籍,苦于无法实施,不了了之。
后来随着大儿慢慢长大,带给我的挑战越来越多,我一直在艰难地摸索着。然而各种育儿知识,育儿体系,各种身心灵修等等信息非常多。一会儿有文章提倡“哭声免疫法”,一会儿又有文章列举这样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重重;一会儿有研究表明孩子看电视,玩儿手机会大大影响孩子的智力创造力发展,一会儿又有人撰文说好爸爸就是要陪孩子把手机游戏玩儿遍;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我也不时地反思自己有没有给孩子”爱和自由“,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后来参加 “正面管教”培训的时候,那个关于“边界”的实验让我意识到,“自由”是要有界限的,否则孩子也会没有“安全感”而一直去探寻“边界”。我似乎才找到了答案。
当然,我接触的这一位妈妈可能不能做为”爱和自由“拥护者的典型代表。我也不想以偏概全,招致”拍砖”。 然而作为一位普通的妈妈,操作层面上,能够从”正面管教”中学到如何应对日常挑战的的工具和方法;理论基础上,如果能够进一步了解一些支撑这些方法的心理学的原理。从而在面对纷繁复杂,林林总总的育儿体系和方法的时候保留自己的思考,找到适合自己和孩子的做法,才不至于“迷失”吧?
Repl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