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与朋友聊到初到温哥华从全职上班到全职带孩子的适应转换的时候,没等我细说,朋友就对我表示“同情”和”理解“—“是啊,你为了家庭放弃了那么好的工作,跑到这里来带孩子,孩子再一淘气,你肯定很难过啊”。 我听了很惊讶,惊讶的是她说的“为了家庭”“放弃了好工作”这些说法从来就没有在我的心里闪过,一丝丝都没有。选择到温哥华带孩子只不过是我们生活到这个阶段,做了一个我们认为更好的选择。我们也知晓这会带来一些适应的问题,但那是我们选择去面对的。
不过后来回想一下,发现我们身边好像不乏这样的声音:
”你看看你,我为了你XXXX,你还XXXX”
“当初我不顾家人的反对和你结了婚,你现在却XXXX”
对孩子,对伴侣,这样的场景似乎很普遍。心理学上称之为“受害者(victim)心态”,这方面的文章很多。我不是专业人士,在此不敢多说。在面临家庭的一些重大决定的时候,总有一些父母“高尚”地为孩子做出“牺牲”, 之后再不停地上演上述的一幕。
不过这促使我思考,其实正面管教一直在强调无论使用哪种工具,父母的态度都应该是和善而坚定的,而和善而坚定来自于内心对亲人的爱。可是如果我们对亲人的”爱“一旦有了这种“受害者心态”,我们的态度上就很难做到和善而坚定,反之,则是抱怨,指责,要求等等背道而驰的东西。面临家庭重大决定的时候,“牺牲”任何一方的心态给我们造成的都会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平等”。莫不如换一个角度看这个决定,看这个选择。即便真的有一点所谓“牺牲”的成分,最好也是心甘情愿来得轻松。在这一点上,我身边也不乏这样“智慧”的朋友,聊起来会有曾经的”放弃“的遗憾,但是略带调侃的言语中透露出的那种淡定与平和,也给我深深的感动。
当然,妨碍我们做到”和善而坚定”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每个家庭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一点点感慨写下来与大家分享,也很希望听听大家的声音。
Replies
@Amber 太好的分享啦!这种“被害者”心态真的存在许多母亲或父亲的心里,甚至夫妻之间,却是许多人不自知,希望更多人被提醒。[强][强][强]
很欣赏你的“以淡定和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曾经“放弃”的遗憾!我们这群妈妈都需要这种“智慧”[玫瑰]
[微笑][强]Amber,写的很好啊。我也有同感,呵呵。
當朋友知道連女兒剛剛收到大學奬學金邀請入學,而兒子也將升大學法律系四年级,都不斷恭喜我"犧牲有價"。實際内,我内心深處,卻要感謝我的兒女,因他們给了我一個機會去成長,學習"靜下來"。對四週的大自然好好欣賞,在不同的義工工作中细味生命的意義,令我更加珍惜生命和身邊所有人。二年前,和"正面管教"的相遇,令我生命更見精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