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的羁绊》读书会

【简介】爱来自父母.令人悲哀的是,伤害也往往来自父母,而这爱与伤害,总会被孩子继承下来。作者找到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考察母女关系中复杂的心理状态,读来平实温暖却又发人深省,书中例举大量女儿们的心声,令人心生同情。在帮助她们重塑健康人生的同时.还会起到激励作用。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PDCA中文学苑 to add comments!

Join PDCA中文学苑

Email me when people reply –

Replies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母爱的羁绊》第12章
    做一个本真的女人:命中注定的女儿(8月27日)

    【书摘】在自己身上找到幸福并不容易,但在别的地方找到幸福则是根本不可能的。
    ——阿格尼丝·里普利厄《百宝箱》
    要像对待一个两岁的小孩那样对待自己,要温柔、慈爱、体贴、善解人意。你值得这样的对待。当你不知所措的时候,问问自己,你的母性自我会怎样对待一个有着同样情绪和矛盾的小孩,然后照着做。当我想到两岁的小孩时,我想到的是把他们抱起来,给他们大量爱和关注。你的母性本能肯定也是一样的。(P175)

    【思考】多年来,你被迫成为妈妈希望你成为的样子——不管是外貌、举止,还是信仰、价值观。现在,应该关注的是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不要再屈从于妈妈的愿望、按她的想象来塑造自己,不要再为了取悦母亲而放弃自我成长,不要再假装稚嫩、强颜欢笑。
    为了顺利完成本章介绍的有趣任务,我希望你先考虑两个严肃的问题。
    ●怎样树立并强化你的“内在母亲”形象?
    ●怎样理解并控制“精神崩溃”?(P174)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母爱的羁绊》第11章
    亲近与独立:从母亲身边独立出来(8月26日)

    【书摘】[怎样摆脱以母亲为中心的状态]
    把自己从围着母亲转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是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发展自己个性的唯一方法。第一,弄明白母亲是怎样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你身上的。第二,理解并解决妈妈和其他人的嫉妒。第三,消除内化的负面观念。
    投射是一种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一个人把她自己的情绪看作是从其他人那里来的,相信对方确实有这样的情绪。当一个人不是在解决自己的痛苦和心理矛盾,反而因为自己的焦虑指责他人的时候,她就是在投射。
    处理母亲的嫉妒。母亲对女儿产生这样的负面情感,对女儿来说是难以理解的,所以她相信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消除消极观念。要消除消极观念首先要想想自己平时是怎样做决策的。一旦发现消极观念,做出反驳,指出它们的错误,你的下一个任务就是,当下次消极观念再浮现在脑海中时,记得做这样的练习。(P166~169)

    【思考】[独立的标准]
    怎么判断自己的真实自我已经发展起来,并从母亲那里独立出来了呢?怎样知道自己已经成功地摆脱了母爱的功能失调,而且真的变得坚定、强大、有能力呢?(P170)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母爱的羁绊》第11章
    亲近与独立:从母亲身边独立出来(8月25日)

    【书摘】对自恋母亲的女儿来说,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成为一个真诚的、完整的人。就是要在心理上从母亲那里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成年人,从而发展自己内心的情感部分。因为一旦你的内部情感存在得到发展,你就能变得刚健自强。你可以不依赖他人,能够承受被剥夺了母爱的事实,能够容忍你妈妈嘴里难听的抱怨,也能忍受其他任何人的指责。你会成为一个既能待在母亲身边,又能跟她保持距离的人,而在这两种情况下,你都能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有了这种能力,你就能和某人既亲近又独立,同时保持着一种完整的自我意识。(P163)

    【思考】[为什么心理上从母亲那里独立出来对你的心理健康很重要]
    当小孩2岁大,开始说“不”和“我的”的时候,个性化过程,作为个体发展的常规部分,就开始了。这一过程随着孩子逐渐成熟、发展出自己的爱好、需要和欲望、从容不迫地从父母那里独立出来、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贯穿人的一生。正常的父母,会允许这一过程有条不紊地、自然地发生。(P163)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母爱的羁绊》第10章
    第一步:感受比外表更重要(8月24日)

    【书摘】[痛苦的几个阶段]


    自然的痛苦过程包括5个阶段:否定、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在治疗中,我将延续这种说法,但要把“接受”放在首位。

    接受。我们首先必须接受这样的事实,即妈妈能给我们的爱和同情非常有限。


    否认。小的时候,我们必须对母亲没有爱和同情的能力这一点予以否认,否则我们没法活下去。


    讨价还价。我们一直就自己的一生和“母亲”这个角色讨价还价,有时是在自己心里,有时是跟现实的母亲。


    愤怒。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情感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且这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时,我们非常生气,有时甚至暴怒。


    抑郁。当我们不得不放弃对理想母亲的期待时,我们感到非常伤心。(P152~153)

    【思考】在痛苦的过程中,你有可能在这些阶段迂回跳跃,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妈妈是个自恋的人,没有给你所需要的爱——在你完全接受这一点之前,不要进入下一个阶段,只有这样你才能顺利的结束痛苦过程。如果你发现自己还没有完全接受,就回到原来的状态,继续努力。就是进入后面阶段的前提。(P154)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母爱的羁绊》第10章
    第一步:感受比外表更重要(8月23日)

    【书摘】母亲经常被视作爱、安慰和同情的最可靠来源,而如果你的母亲没有给你这些东西,你很可能不愿意面对自己对这一实际的感受。女儿常会因为母亲没有能力爱她们而指责自己。接受母亲的缺点,对女儿来说并不容易。
    多数自恋的人缺乏提供有效真诚的爱和同情的能力,你只能接受这一现实,别无选择。接受你妈妈能力上的不足是治疗的第一步。我们不应该奢望她们有一天自然会具备这种能力。
    同样要记住的是,自恋是一个连续体,不同的母亲会有不同的自恋水平。147~149(P)

    【思考】如何判断我有没有完全接受母亲的缺陷,可以问问自己这些问题:
    ●我和妈妈说话的时候,还希望她会和平时一样吗?
    ●我还对妈妈怀有种种期待吗?
    ●我有没有接受妈妈的本性?
    ●我是不是在找一个能够代替母亲的男人?
    ●我是不是觉得自己的这些需要完全合理?
    ……(P150)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母爱的羁绊》第10章
    第一步:感受比外表更重要(8月22日)

    【书摘】我把我们的人生比作一棵树,有根(养育我们的人),高大、坚实的树干(成长过程),以及成年后的伸展叶片、开花结果的树枝。树干(成长过程)上的疤痕无法真正消除,它们是你之所以成为你自己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治疗能帮我们处理伤口,提供药膏,使其愈合,带走反复发作的疼痛,改善最初的创伤,允许你在它周围成长、强大、最后脱离它的影响。记住这一点,你就不会丧失信心受到误导。承认我们身上曾经发生过的事很重要,因为它们至今还在影响我们。但它们又没有完全决定我们今天的状态,经过努力的治疗后,你拒绝被这些过去的经历所左右。你会接受并面对自己的过去,将其视为自身的一部分,并继续前进。(P143)

    【思考】[康复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要理解问题所在,对其做出诊断,收集问题产生的背景信息。这一步对生活中可能面临的任何情感和心理问题都是适用的。
    第二步,你要对问题带来的相关情感体验进行处理,这就是这一章所要介绍的内容。作为自恋母亲的女儿,你的感受常常得不到承认和确证。
    第三步,简单地说,就是“重构”,这是一个心理治疗术语,指的是用另一组镜头,或者说是一种新的方式,来审视问题。这是治疗中比较有趣的部分,你开始用全新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并逐渐摆脱自恋母亲留下的创伤带来的影响。(P145~147)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母爱的羁绊》第9章
    救命!我变成妈妈了:当女儿做了妈妈(8月21日)

    【书摘】[要照顾好自己,但不要与世隔绝]
    学会用一种健康的方式照顾自己,是对自恋母亲的女儿治疗的重点。照顾好自己并不意味着会沉溺于自我,也不意味着对他人的感受视而不见。我见过许多女儿把照顾好自己错误地理解成过分地关注自己,哪怕她们已经有过经验,知道自己母亲那种“一切都要围着妈妈转”的信念是多么有害。(P138)

    【思考】照顾好自己,意味着找到成就感,这样你就会对他人怀有热情、爱和同情。找到平衡点意味着明白这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并不是只有一心想着自己和完全不考虑自己这两种可能。(P139)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母爱的羁绊》第9章
    救命!我变成妈妈了:当女儿做了妈妈(8月20日)

    【书摘】[警告:物极必反]
    当我们想要改变一件事时,往往会使用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易怒脾气和好斗性格,就有可能走向情绪连续体的另一个极端,开始表现得被动、温顺、安静、优柔寡断。容易发怒意味着你压抑自己的情绪,直到它爆发出来;而消极被动、优柔寡断很有可能意味着你同样没有把情绪表达出来,你的目标是折中一些,该表达就表达出来,但做到这一步需要时间。(P132)

    【思考】如果女儿走向另一个极端,做出和母亲完全相反的举动,她很有可能会建立起自己极力想要避免的那种互动方式。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使你能在保存自己价值观的情况下,成为一位慈爱的家长。
    如果你想做个和自己的妈妈不一样的母亲,记住一点:你最终找到的平衡点,应该是以你的价值观和观念为基础的,但事实上也可以包含一些你母亲的观念。(P132)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母爱的羁绊》第9章
    救命!我变成妈妈了:当女儿做了妈妈(8月19日)

    【书摘】生孩子的经历会改变人的一生,你的第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上时,你会进入一种叫做“永久父母”的新状态里,从此就一直待在其中。对大多数女人而言,养育一个孩子的经验伴随着令人陶醉的兴奋感和对未来的想象。但对自恋母亲的女儿来说,也有可能被持续不断的恐惧和焦虑所笼罩。
    这种恐惧是担心自己会像妈妈一样,让孩子成为情感上的孤儿,或者用其它方式伤害到他们。你担心自己没有能力胜任——还因为你知道自己缺乏做一个母亲的必要技巧。不管原因是什么,你的恐惧都是非常真实的。(P130)

    【思考】对教育小孩产生担心和害怕是正常的。我们都努力为自己的孩子着想,谁也不想把自己不好的方面传给下一代。当你自己成了一位母亲,又没有过良好的母亲榜样时,打破这种循环是有难度的。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犯了错误,不用惊慌。即便你已经习得和继承了某些自恋的育儿方式,也不用担心。这并不意味着你是个自恋的人。你是有可能改变的。对你和你的家人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允许自己对可能犯下或已经犯下的错误保持警觉,并努力去改正。(P131)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母爱的羁绊》第8章
    不切实际的想法:妈妈没能给我的爱,要在其它地方得到(8月18日)

    【书摘】健康的二人关系是以相会依赖为基础的,两人会轮流照顾对方,但大部分时候两人都是相互独立的个体。这意味着谁也不是单一的依赖者和被依赖者。而在依赖与被依赖关系中,每一方都不是因为对方是怎样的人而爱对方,他们只是在扮演角色,在实践一种爱的扭曲定义。自恋母亲的女儿在择偶时,经常会被自己没有得到满足的情感渴望所误导。基于需要的恋爱关系往往很难让人满意,因为没人能满足一个成年人所有未被满足的童年需要。不过除非女儿能自己填补情感空白,否则她总是希望别人能让她拥有被珍视的感觉、有能力的感觉,以及她所缺乏的爱。(P119)

    【思考】一个女人在发现和认定真实自我以前,如果遇到一个能像她满足他一样、真正满足她需要的男人,是会被吓到的。一个健康的男人不想被人控制,不想被当孩子对待,他也想回报对方的付出,他明白怎样可以相互依赖。被依赖的人需要明白,她的被依赖行为其实是一种为自己的依赖建立的防御机制。她用这种方法来隔离依赖的需要,表明自己的强大、有控制力,而且不需要任何人,但事实上她也需要依赖他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P123)
This reply was dele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