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挑战》读书会

【简介】《孩子:挑战》中推荐的方法是基于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生活哲学理念及人类生活观。基于此,德雷克斯在书中倡导:既不建议家长纵容孩子,也不建议家长严惩孩子,家长要学习的是如何成为孩子的合作者,有方法了解他们,有能力引导他们。 从“独裁的阶级社会”到“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现代社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思想,也意味着生活方式、育儿方式的改变。如何在尊重孩子、给孩子平等自由的同时,让孩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赢得合作,这是现代教育的基础课题,也是现代父母要面对的永恒挑战。——这段赫然印在题词页的话,正是德雷克斯创作《孩子:挑战》这部家庭教育代表作的核心理念。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PDCA中文学苑 to add comments!

Join PDCA中文学苑

Email me when people reply –

Replies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孩子:挑战》第三十三章
    放松,从容(6月27日)

    【书摘】我们为孩子担心的程度和数量让人惊讶。我们时刻留心孩子有可能出现坏习惯的征兆,再三盘问,怕他们有坏思想,担心他们的道德观,操心他们的身体健康……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他们身上。我们的行为是在说:人性本恶,必须通过强迫、控制才能变好。我们花了无数时间和精力,想替孩子过他们的生活。如果我们能够放松一些,从容一些,对孩子真正有信心,信任他们,让他们过自己的生活,双方都会很好。(P370)

    【思考】我们大部分焦虑的原因,都是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做。其实,我们没有必要每件事都管,每个问题都解决。当我们放松下来,很多焦虑都会消失。原因很简单,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要求过度关注或权利之争。努力让生活完美、没有问题,这是徒劳,不会成功。
    孩子发生挑战行为时,如果我们不但知道做什么,而且还知道不做什么,对我们自己有信心,对孩子有信心,那么轻松享受养孩子的快乐就会成为现实。(P377)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孩子:挑战》第三十二章
    注意说话的语气(6月26日)

    【书摘】孩子跟我们说话时,听我们的语气,往往多过听具体的内容。经常仔细听自己说话,会对我们大有好处。在商店里、公园里、聚会中,你可以留意听一听我们的说话的语气,会发现我们跟孩子说话的语气和平时不一样。回到家里再听听我们的语气,到底我们在表达什么?孩子从语气中听到的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的语气刺激了孩子的不良行为。(P367)

    【思考】当我们和孩子说话的语气与和朋友说话的语气一样时,我们和孩子的沟通之门就敞开了!(P368)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孩子:挑战》第三十一章
    倾听(6月25日)

    【书摘】我们能像对待亲密好友那样,真心倾听孩子说话,我们就能从他们的敏感和智慧里学到很多。
    我们大人经常以为我们理解孩子的意思,但其实根本没有倾听他们。这是对孩子的偏见。我们只顾着说,却没有倾听孩子说了什么。然而,很多人其实非常喜欢孩子那种单纯的智慧,畅销书、流行的电视节目中经常展现这样的智慧。我们要做的,就是听。(P260~261)

    【思考】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听到孩子话语背后的真正含义。孩子说的“我才不在乎”,其实是“你不能用惩罚使我就范”。当孩子大喊“我恨你”时,他其实是在说:“我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我很不高兴。”当孩子不断的问“为什么”时,他其实是在说:“关注我”。(P363~364)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孩子:挑战》第二十八章
    提出合理恰当的要求(6月24日)

    【书摘】合理的要求有一个特点:对孩子、对当时情况的认可及尊重。如果孩子没按爸爸妈妈说的做,那么这个要求很可能不合理,他们是在试图控制孩子。这会容易引起权利之争。爸爸妈妈其实没有意识到,自己和孩子是一高一低的上下级关系。当孩子感到被强迫或者被指挥时,通常都会不服从,会反抗和报复。而如果我们放弃自己的权威心态,作出合理和必要的要求,就能够避免这样的冲突。(P342)

    【思考】我们要求孩子马上做某些事时,我们的立场经常是令人怀疑的。这是一个权威的方式,它通常是一个不合理的要求。孩子的反应——“噢,她总是大声叫我做一些事”——显示了一种没有和谐与合作的不健全关系。若我们不对孩子做过多的要求,传递出的是需要获得孩子的帮助而不是要求他服务或顺从,我们才可以增进友好,形成令人满意的关系。(P345)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孩子:挑战》第二十七章
    不要可怜(6月23日)

    【书摘】即使有理由、可理解、怜悯也是有害的。
    我们不能保护孩子一辈子,成人世界中需要勇气、坚强和能力来应对生活的打击,而这些不是长大成人后就会自动拥有,而是从孩提时代就要慢慢建立的。
    同情和怜悯不难区分。同情传递出的信息是:“我理解你的感受,你受了很多伤害,我明白这对你来说是很大的困难,我会帮助你度过难关。”怜悯传递出的信息则是:“你很可怜,我为你难过。我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你承受的痛苦做出弥补。”同情是就事论事的态度,而怜悯则是无原则的可怜人。当我们认为对方弱小时,我们就会怜悯对方,结果却会削弱对方原有的智慧和能力,导致他们趋向消极、抱怨,陷入悲惨的恶性循环。(P337~338)

    【思考】我们需要明白对孩子天然产生的怜悯有可能会造成的危险,然后规避自己的冲动,把我们对孩子的同情体现在对他的理解和支持上,鼓励他找到继续前进的道路。这完全不是说我们不管孩子的悲伤和痛苦,恰恰相反,这和我们对待成人一样,我们不是给朋友消极的态度,而是给他积极的支持。(P337)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孩子:挑战》第二十四章
    不参与战争(6月22日)

    【书摘】孩子们之间发生冲突,很多父母都会很关切,他们每个孩子都爱,看着自己的孩子们相互伤害,家长会难受心痛。家长们花了很多时间去调停孩子之间的争执,教孩子们和平相处。
    很多父母用了各种办法,想制止孩子们之间的战争,可结果是战争照旧。
    当孩子们发生冲突时,说明他们的关系发生了偏差。没有人和别人发生战争还觉得愉快高兴。如果孩子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战争,那表明他们通过战争能够达到某种目的,不是通过战争的过程,而是通过战争的结果。(P279)

    【思考】不论孩子们发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父母试着帮孩子们扯平或进行决断只会让问题更严重。 当父母干预孩子之间的冲突时,其实是在剥夺他们自己学习解决冲突的好机会。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大大小小的冲突和争执,要想培养出应对冲突的技能,就必须从日常生活中学习。(P278)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孩子:挑战》第二十三章
    激发独立(6月21日)

    【书摘】从婴儿期开始,孩子就想要自己做事。婴儿伸手抓勺子,是因为他想要自己吃东西。
    只要孩子表达出他想要自己做什么事,我们就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尽量让他们尝试。我们会发现,能够让孩子自己动手和帮助他人的机会,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孩子可能会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的协助、指导、鼓励和手把手的训练,这些我们必须做。我们没有权利为孩子做每件事,更不能阻止孩子想要做出贡献的想法和热情。(P273~274)

    【思考】极少有父母会故意不让孩子发展独立和自立的能力。我们都希望孩子拥有这些。因此,我们必须对过度保护有意识,并且对能够培养孩子独立的各种机会保持敏感。我们向后退一步,给孩子空间,给孩子鼓励,但不插手。
    绝对不要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情。
    这个规则非常重要,所以必须要一再重复。
    (P268~269)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孩子:挑战》第二十二章
    避免过度保护(6月20日)

    【书摘】我们做不到一辈子保护孩子,我们也不想这样做。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训练和培养孩子自己有勇气有力量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家长能够给予的最好的帮助和鼓励,就是承认并相信孩子有能力应付。(P260)

    【思考】在“为他们好”的借口下,我们这样的态度造成孩子停留在无助和依赖的状态中,在我们自己和孩子眼中,我们表现出的是,只有大人才具有权威和能力去保护孩子。我们把自己放在占有优势的支配者地位,让孩子顺从。然后事实是,在当代越发民主的社会中,孩子不会忍受这样的地位,他们迟早会反抗。
    还有一个我们过度保护的原因,是我们对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自信。因此,我们对年幼孩子的能力更没有信心。(P262~263)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孩子:挑战》第二十一章
    避免冲动:采取孩子预设以外的行动(6月19日)

    【书摘】每次我们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冲动反应时,我们几乎都可以确定自己的冲动行为就是孩子想要的反应,虽然孩子自己对这一点没有清楚的主观意识。例如,我们在打电话时,孩子在旁边吵闹,我们这时如果做出反应,正好满足了孩子想要关注的目的。再比如,孩子满脚泥踩脏了刚擦干净的地板,我们生气地责骂,那很有可能我们陷入了孩子熟悉的权力之争。又或者因为孩子不会扣外套扣子,我们就帮他扣好,这也是在肯定他已经认为自己无能、需要大人服务的想法。孩子虽然外表柔弱,但他们通过特别的方式体现自己的力量。(P255~256)

    【思考】如果孩子的行为破坏规则、不合作,那么他就是在用错误的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大人不假思索的冲动反应,则会强化孩子的这些错误方法和目的。结果,孩子的内心会越来越气馁,认为自己没有别的方式。当我们留意自己的行为反应,就很容易发现对孩子的影响。尤其当我们用心的给予孩子正确的关注,就能帮助孩子用积极的、建设性的方法,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和归属感。(P258~259)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孩子:挑战》第二十章
    不轻易取悦:有说“不”的勇气(6月18日)

    【书摘】觉得自己有义务让孩子高兴,这是个错误,这样容易造成家长卑微的心态,容易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当我们使得孩子高兴的时候,通常会给家里带来短暂的和谐,我们容易只注重这个短期效果,而对孩子随心所欲的要求做出让步,结果我们就会很难看到让步妥协带给孩子的长期影响。因此,当我们取悦孩子时,我们要非常小心谨慎。孩子需要学会如何面对挫折,因为成人的世界里有很多挫折。(P245)

    【思考】想让孩子高兴是我们的天性,我们会很自然的想要满足孩子的愿望。然而,如果我们通过牺牲规则来换取孩子的高兴,或者出于害怕而对孩子妥协,这时就需要提高警觉了。我们并不是说要随意拒绝孩子所有要求,而是说当孩子的欲望、要求和规则相抵触,或者不符合情势,我们必须有判断能力,以及有说“不”的勇气。(P250)
This reply was dele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