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 2017 年第二期月读书讨论会

专题名称: 爱之语
专题讲员: 白宜平

主持人】  : 张冠宁

文字整理: 若水
讲座时间: 2月24日(周五)中午12:30-13:30(北京时间)
讲座平台: “PDCA学苑千聊直播间---悦读会栏目”

师介绍: 白宜平

    --10岁孩子的妈妈

    --NLP心理教育讲师

    --美国正面管教讲师

    --南京能科教育校长

    --17年一线教育、管理经历

讲座概要

     1、本书概要

     2、5种爱之语

     3、如何发现孩子的爱之语

     4、如何使用爱之语

     5、自我收获和体会

 

 

PDCA-2017第二期悦读会——爱之语.doc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PDCA中文学苑 to add comments!

Join PDCA中文学苑

Email me when people reply –

Replies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爱之语》第十章
    与长子相处(2月)

    【书摘】一个人在家中的出生顺序会终身影响他是谁和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出生顺序与其他因素,诸如个性、脾气、父母关系等等相结合,对孩子进行塑造,并为他成年以后进行恰当的定位。出生顺序还会影响一个孩子的自我形象,对权威的态度,以及对生活环境的反应。(P154)

    【思考】为什么有些孩子能成为发号施令的领导者而有些只会被动地跟随呢?为什么有些孩子习惯干净整洁而有些邋遢呢?是什么造成了孩子与孩子之间存在的似乎无穷无尽的差异呢?简言之,是什么使每个孩子独一无二呢?(P151)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爱之语》第九章
    每个孩子都是无价之宝(2月)

    【书摘】交流的关键:发现每个孩子的独特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你的孩子,更欣赏他们,更有效地与他们交流,发现每个孩子的独特性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能理解并接受他们的不同之处,你和孩子都将体会到你的努力带来的诸多益处。
    家长与孩子的吻合度。如果家长的期望和要求与孩子自己的能力和行为方式相吻合,那么这个孩子就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如果父母不能理解和赏识孩子的特质,就会出问题。(P136~139)

    【思考】父母如何发现他们子女的独特性呢?我能给出的最好回答就是等待、观察和倾听,并且保持你观察和发现的轨迹。(P139~140)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爱之语》第八章
    减少贬低信息,传达扶植性信息(2月)

    【书摘】我们作为父母的目标之一应该是让孩子尊重他们自己,就像上帝尊重他们一样。达到这一目标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传达扶植性信息。如果我们能使他们的生活充满正面的信息,肯定他们对于我们、对于上帝的价值,将加强他们的自尊心、自律性,使他们成为负责、独立的成年人。在理想的情况下,父母与子女的交流应充满扶植性信息。(P115)

    【思考】大多数家长以积极的方式肯定正面的行为比处理负面的行为容易。但是我们必须不断提醒自己传达扶植性的肯定和赞扬,比如:
    ·你对待朋友非常友善
    ·你使用工具真是得心应手
    ·你今天的家务事做得很好,谢谢
    ·你的功课的确有进步
    ·我喜欢你整理房间的方式,谢谢
    ·你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
    ·我非常高兴你是我的孩子
    ·我爱你因为你值得爱。你不需要为此特意做什么
    ·你作你自己使我的生活更加完美
    ·我很高兴拥有你。你教会了我很多关于生活的东西(P127~128)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爱之语》第七章
    如何消除交流中的挫败感(2月)

    【书摘】「学会推迟你的反应」当你发觉孩子让你失望时,训练自己推迟语言和行动的反应。《箴言》一再告诫我们不要轻易生气。如果你想改变多年来养成的任何急躁易怒,出口伤人的习惯,你必须减缓反应,当我们让失落感和气愤无阻碍地表达时,它们就像失控的火车头。你需要在速度过快之前赶上他们,这样你就能扳道岔,操纵他们驶入正确的方向。(P105)

    【思考】改变方向的一种有益方法是使用引发词语。每当你感到失落和气愤在心中酝酿时,提醒自己慢下来,控制情绪,对自己说:“停”,“思考”,“控制”等等。使用能帮你调整状态的词语,让你的新计划得以实施。(P105)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爱之语》第七章
    如何消除交流中的挫败感(2月)

    【书摘】当孩子举止不当、惹我们生气或没能实现我们的期望时,我们总是遵循这三步反应:失望、愤怒、挖苦。
    让我们来把这一过程与开枪做个比较。当你扣动扳机时,撞针点燃了子弹中的火药,从而引起爆炸,推动子弹射向目标。如果把撞针拿走,你仍可以抠动扳机,但是枪不会“砰”地一声巨响,也不会打伤任何人。失落感如同撞针,孩子的态度或行为可能会扣动扳机。但是如果你能化解自己的失落感,不让它点燃怒火,你就能克制自己,不爆发出伤害性的语言。(P98)

    【思考】失落感的定义是:由于问题没被解决或需要没被满足而引发的一种不安全感或不满足感。(P98)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爱之语》第五章
    养育子女的误区(2月)

    【书摘】如果我们打算成为注重沟通的栽培型的父母,就必须时刻避免陷入几个养育子女的误区。让我们考察以下三个普遍的育儿误区:

    误区一:做父母要完全投入
    误区一是好的父母每天都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身上。

    误区二:做父母要完全负责
    第二个主要的育儿误区是孩子的成败完全取决于父母。

    误区三:做父母要完全享受
    第三个普遍被接受的误区是养育子女是一项回报丰厚的工作,你总是能享受子女带来的乐趣。(P61~69)

    【思考】「你是否陷入了误区?」
    作为家长,你是否常常因为憎恨、内疚、沮丧和愤怒而感到疲劳和烦恼?
    你是否对自己的个性和自我价值产生了疑惑?
    你对抚养孩子有什么样的信念?你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爱之语》第四章
    养育子女时,你是否迷失了方向?(2月)

    【书摘】不容置疑的规矩、刻板僵硬的生活方式和墨守成规的信仰体系使家庭生活过于死板、消极。
    纠正你的育儿方式的第一步是确认那些你不希望在自己家中出现的家庭环境因素。以下提出了九个因素供你考虑:
    口头/感情虐待、完美主义、死板、沉默、压抑、三角关系、缺少乐趣、自我牺牲、纠缠。(P51~57)

    【思考】你如何得知自己是否在养育子女的角色、目标和交流过程中偏离了航向?(P50)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爱之语》第三章
    父母的角色决定孩子的性格(2月)

    【书摘】养育子女时父母经常承担的三个角色:探险家、耕耘者和建筑师。
    探险家式父母的交流关键词是询问。要想了解孩子的思想和感情并理解他的期望与梦想,询问是最直接的途径。
    耕耘者式父母交流时的关键词是鼓励。 耕耘者式父母特别有利于赋予孩子成熟的能力和放手让他们独立。鼓励的交流方式能帮助孩子建立信心,鼓励他走自己的路,尝试新鲜事物,在失意和失败之后给予鼓励尤其有效。
    建筑师型父母交流时的关键词是命令。这些父母常常在孩子的生活中充当了发号施令者,几乎总是以某种指挥的方式与孩子交流:去哪儿不去哪儿,做什么不做什么,说什么不说什么,等等。(P36~40)

    【思考】我们要推荐的父母角色是这三者的结合物。在我们孜孜以求、企图发现孩子独特的气质和天赋时,我们必须培养、助长他的个性,而不要强迫他违背自己的天性。在此过程中可以运用一种改进了的建筑师的方式,前提是方式要非常灵活且符合孩子的特点。当你们的交流着重于非威胁、非批评性的询问时,充满了肯定、鼓励的语言时,孩子将更有可能听从你发布的指令。(P40)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爱之语》第二章
    你为什么要孩子?(2月)

    【书摘】育儿的总体目标:我们做家长的目标就是使我们的孩子变得成熟,放手让他们独立,不依靠我们转而依靠上帝。
    成熟意味着很多事情。我喜欢这样定义成熟:以积极又有成效的方式为他人的利益做出贡献的能力。也许《圣经·贴撒罗尼迦前书》第5章第11节给出了这一定义的最佳表述,我们应该“彼此劝慰,互相建立”。我们希望孩子长大了懂得怎样爱他人,为他人服务,帮助他人成长。(P28)

    【思考】我们怎样使孩子达到成熟呢?
    必须通过这四种方法:告知、教导、参与和托付。每一种方法都与孩子的某一个年龄段相对应,需要父母运用特定的交流方式。
    告知。在三到四岁时,你的孩子需要单向交流,因为他们自己做不了多少事。他们需要清晰的指点和密切的监督。
    教导。这种方法适用于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我们运用双向的、一问一答的交流方式,指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参与。孩子上小学高年级时,父母扮演教练的角色。正确的行为方式更多地通过做榜样和互动而不是直接的指导来传授。
    托付。托付是你使孩子迈向成熟的最后一步,适用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有能力而且愿意承担责任,独立完成任务。这种情况下,你可以赋予孩子能力,你的孩子也可以赋予你能力,你现在进入了相互给予和获取的阶段。(P29~30)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爱之语》第二章
    你为什么要孩子?(2月)

    【书摘】《家长测验》(The Parent Test)一书的作者提出了四类要孩子的动机:利己、补偿、遵从和喜爱。
    利己:
    有些人要孩子是因为他们希望从孩子和为人父母中得到满足。
    补偿:
    有些成年人觉得家里有个孩子会填补他们生活和婚姻中的缺憾。
    遵从:
    一些夫妇要孩子是因为他们觉得应该这么做。
    喜爱:
    某些父母要孩子是因为他们准备把自己的爱心倾注到一个他们共同创造的生命中去。(P23~25)

    【思考】了解了这四种动机,你要孩子的理由又是什么呢?你的动机健康吗?
    无论你要孩子的动机是什么,事实情况是你已经有孩子了。无论过去你的动机是好是坏,你都不能回去改变他们了。但是你的确有机会改变你现在和将来作为家长的职能。你关注的焦点必须从“为什么我没有过更好的动机?”转变到“我怎样才能做个更好的家长,更善于培养和交流?”(P25)

This reply was dele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