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内而外的教养》读书会

『简介』“真是难以置信,我的父母曾经犯过的那些让我小时候深恶痛绝的错误,我居然原封不动地转嫁给我的孩子?注定要重蹈覆辙吗?”这一切听起来很耳熟对不对?不知有多少父母这样责问过自己,但可悲的是,在深深懊悔之后继续犯错,最终陷于犯错—懊悔—犯错的循环中。那么,有没有可能改变这种循环呢? 《由内而外的教养》不仅为你解答问题,并且提供简单实用的方法帮你解决问题。人际神经生物学和依恋研究发现,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大脑的发育,因此,正是我们的经历尤其是童年经历塑造了我们的大脑,决定了我们的思维,影响着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只有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经历,解决早年未妥善处理的精神创伤,才能以健康的心理创造健康、温馨的亲子关系。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PDCA中文学苑 to add comments!

Join PDCA中文学苑

Email me when people reply –

Replies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由内而外的教养》09
    如何发展思维(8月20日)

    『书摘』孩子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我们的所作所为来进行学习的。我们是怎样的人、本质如何,都会通过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做决定的方式表现出来。不管怎么反省和深化自己的思想,我们的所作所为都会透露出真正的价值观。孩子观察这些人格的外在体现,并对其加以记忆、模仿,进而创造出与我们相仿的生存方式。(P178)

    『思考』我们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子?如果想让孩子富有同情心、懂得尊重并关心自己和他人,那么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就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共情能力。和孩子的相处方式对他们同理心和共情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假如一个人充满爱心、能够理性的思考、懂得享受生活并和他人有着健全的关系,他就更善于在社会交往中发挥自己的特质,成为人际圈中活跃的一员。(P178)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由内而外的教养》08
    如何破裂,又如何修复(8月19日)

    『书摘』父母和孩子有不同的渴求、目标和计划。因而容易产生矛盾,导致关系破裂。关系的修复是互动的过程,但启动修复是父母的责任。为了修复关系,父母需要了解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以及他们是如何造成破裂的。没有得到修复的破裂,会造成更加严重的破裂。因此,当破裂发生后,父母必须迅速采取措施,及时重建与孩子的联结。(P150~155)

    『思考』教养笔记
    ◎父母要理解孩子在受到限制时的紧张和不适。如果父母不能包容孩子的消极情绪,孩子就很难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设置限制后,最好平静地和他交流,不能一味地让步。(P166)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由内而外的教养》08
    如何破裂,又如何修复(8月18日)

    『书摘』修复是个互动的过程,通常开始于父母的自我调适。
    不要逃避儿时经历中未修复的恶性破裂,将它们转变为成长与更新的动力。要开始修复进程,首先需要创造精神距离,深入思考引发冲突的行为。停止与孩子的互动,深呼吸并放轻松,尽快恢复平静。
    等你冷静下来,思维清晰了,就想想怎么和孩子从新建立联结吧。
    了解并尊重孩子渡过关系破裂期的方式,并且重新与之建立联洁,时机非常重要。(P160~162)

    『思考』在表明你重新联结的意愿并了解彼此的问题所在之后,你可以听听孩子的想法。不要质问他。控制住任何发表意见的冲动。包容他的想法。不要为自己辩护。和孩子一起回顾他在事件中的经历,对于他的感受和情绪都要有所关注。(P162)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由内而外的教养》08
    如何破裂,又如何修复(8月17日)

    『书摘』在和子女沟通时,父母难免会经历误会、争吵和其它冲突。这种冲突,就是我们这里要说的破裂。父母和孩子有不同的渴求、不同的目标、不同的计划,因而容易产生矛盾。有时候孩子想熬夜打游戏,但是你希望他们能好好睡上一觉,这种情况就很可能导致设限型破裂。此外还有许多其它的破裂,比如父母的惊吓对孩子的思想所造成的影响会更加严重。尽管各种各样的破裂是不可避免的,父母们仍有必要对此保持警惕,以便孩子建立温馨和睦的关系。(P150)

    『思考』我们称关系的重建为修复。为了修复关系,父母需要了解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以及它们是如何造成破裂的。没有得到修复的破裂会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更加严重的破裂。长期的破裂关系会引发孩子的羞耻感,严重影响他们自我认知的发展。因此,当破裂发生之后,父母必须迅速采取措施及时重建与孩子的联结。(P150)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由内而外的教养》07
    如何控制情绪(8月16日)

    『书摘』假如失控状态下的互动一再重复而没有得到修复,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恋就将受到影响。孩子需要我们的配合以获得生理平衡而形成连续的思维方式。思维的连续性可以使人的精神世界适应外部变化。连续性让人感到自己和其他人是连接在一起的。通常在遗留问题引起的失控状态下,父母与正常思维分离,因而无法继续与孩子进行协调交流。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配合,就无法及时获得生理平衡和思维连续性。(P134)

    『思考』当你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时,他们更容易度过失去经历所带来的痛苦。理解性的语言非常有用。举个例子来说吧。如果你年幼的孩子正因换了保姆而感到不习惯,你可以说:“安娜从你还是个小宝宝的时候就开始照顾你了,你肯定不希望她走吧?你还想不想每天看到她呢?”离婚时则可以说:“爸爸妈妈分开住你一定觉得很难受吧,而且很难决定要跟谁一起住。爸爸妈妈离婚最让你觉得难受的是什么?”而在搬家之后则可以说:“住到新房子里是让人很难适应,你觉得我们的旧房子哪一点最棒?”使用诸如做家庭书籍、画画等具体的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度过艰难时期。(P136)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由内而外的教养》07
    如何控制情绪(8月15日)

    『书摘』情绪有时候会利用我们。父母可能会说:“我并不想对孩子大吼大叫,但他们就是惹到我了,我很生气,完全没办法控制自己。”确实,有时候对孩子做出某些凶恶的行为,连父母们自己都没有想到。
    当感到压力或者发现自己和子女的关系触及过去没有解决的问题时,你的思维可能会停顿,不再灵敏。这种不灵敏可能会将你带入一个不同的状态,并直接导致思维变得不清晰,削弱你和孩子之间的情感维系。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低模式进程”。当你处于更低的模式进程时,就进入了失控的状态,你将被诸如恐惧、悲伤或者愤怒的情绪淹没。这些强烈的情绪,使你无法进行周密的思考,而采取下意识的反应。(P126)

    『思考』没有父母会喜欢失控状态下的自己以及这种状态下自己对孩子做出的行为。如果父母不反思自己的行为,他们将不断地进入失控状态。部分原因可以归咎于我们无法轻易地从失控状态进入可控状态,而反思问题的源头可以增进自我了解,并且帮助我们尽可能的降低进入失控状态的可能性。(P127)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由内而外的教养》06
    如何解读生活,成人的依恋模式(8月14日)

    『书摘』“父母自我反思12问”中的问题有助于你回顾自己的童年经历,加深对自我的理解。
    在自我反思中,你可以发现谁值得信赖,谁愿意聆听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都是社会化的生物,我们的讲述本身与外界没有关系,只有与亲密的人分享这些经历,我们才能加深对自我的理解。(P113)

    『思考』父母自我反思12问
    1.你怎样看待成长?你家里都有哪些家庭成员?
    2.童年时你和父母相处得怎么样。从少年到成年一直到现在,你和父母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
    3.你和母亲与你和父亲的关系有什么不同?他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在和父母的相处上,你有什么喜欢或讨厌的地方?
    4.你是否被父母拒绝过?你是否受到过父母的惊吓?是否还有其他一些经历让你感到难以承受或者精神上受到了创伤?它们对你以后的生活有没有影响?
    5.小时候父母是如何教育你的?这对你的童年有什么影响?对你现在为人父母有什么影响?
    6.你能记起很小的时候和父母分离时的感觉吗?这种感觉怎么样?你是否和父母有过长期的分离?
    7.在童年或者长大以后的生活中,你的生命中是否有重要的人过世了,当时你的感受如何?这对你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8.当你高兴和兴奋的时候,你的父母有什么反应?当你烦恼和不快乐的时候,他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9.小时候是否还有其他人照顾过你,它们照顾得怎么样?有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你是否愿意让其他人照顾你的孩子?
    10.小时候遇到过困难吗?当时你有没有依靠你和父母或其他人建立的关系走出困境?这些关系对你有什么帮助?
    11.童年经历对你有什么影响?你是否因为童年的一些经历而特别讨厌某种行为?你是否想改变某些行为习惯但遇到了困难?
    12.你认为童年经历对你成年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在和其他人的相处以及对自己的认识上,你最想改变的是什么?(P113~114)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由内而外的教养》06
    如何解读生活,成人的依恋模式(8月13日)

    『书摘』与家人和其他人建立的积极关系,能为我们提供强大的适应能力,这有助于我们在生活的艰难时期抵御风雨。幸运的是,即使我们当中那些有着不幸童年的人,也在他们的童年时代建立了积极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为我们度过早年的不幸提供了力量源泉。(P104)

    『思考』思考你的童年经历,能够帮助你理解生活。但是童年已经不能更改,这种思考还有用吗?深层的自我思考能够改变你自己。这种思考,不仅能使你更加全面地了解他人,并且给你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让你重新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并且获得更加丰富的人生经历。这些改变,伴随着自我理解,并且影响着你和孩子的相处方式以及沟通方式,而这些最终将促成孩子对你的安全依恋。(P105)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由内而外的教养》05
    如何获得安全感,孩子的依恋模式(8月12日)

    『书摘』具有心理创伤或情感缺失本身不会使你有一个心里紊乱的孩子,而缺少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才是关键所在。对你曾经的遭遇进行分析,治愈你过去的心理行为,任何时候做这些事情都为时不晚。这样做,你和你的孩子都将获益。(P91)

    『思考』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与孩子交流,建立联结,并与他们的心理进入一种调和的状态,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安全依恋,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通过亲子交流产生的“我们”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存在。有了安全依恋,孩子能够感受到与父母的联结,从而提升安全感,而安全感又能让孩子对其生活的世界产生一种归属感。(P97)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由内而外的教养》05
    如何获得安全感,孩子的依恋模式(8月11日)

    『书摘』一个人的性格是由他固有的、与生俱来的脾性特点和他与家人以及同龄人的相处经历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基因对孩子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包括神经系统的一些固有特征以及交流过程中人们对他们的回应方式。此外生活经历也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比如影响他们基因的激活和大脑结构的塑造。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先天需要与后天相互协调。因为正是基因和精力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我们的成长。(P87)

    『思考』依恋ABC特征
    依恋的调和、平衡、一致等特征在沟通中具有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调和(Attunement):
    让你的内在心理状态与孩子保持调和。与孩子进行非语言信息的适时沟通通常能实现这一点。

    平衡(Balance):
    孩子一旦与你的心理状态达到调和,就能够获得身体、情绪以及心理状态上的平衡。

    一致(Coherence):
    如果你与孩子的关系既能使孩子感受到平衡,又能使他在与其他人的相处时与其建立起心理上的联结,孩子就会产生一种协调一致的心理感受。(P88)
This reply was dele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