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得暴力沟通~亲子篇》读书会 Posted by Ruth on October 28, 2016 at 7:51pm 『简介』很多父母不愿放弃惩罚的手段,是因为他们以为与之对应的只有姑息迁就。还有一些父母无法意识到姑息迁就所造成的长远危害,但又不愿意去惩罚。而《非暴力沟通亲子篇》的作者用“七把钥匙”创建家长和孩子之间尊重和合作,开启化解家庭冲突,促进合作的沟通模式。令人欣喜地向家长们展示了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姑息的方法,用充满尊重的养育方式支持孩子们获得最好的成长。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PDCA中文学苑 to add comments! Join PDCA中文学苑 Email me when people reply – Follow
Replies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开启合作的七把钥匙
主题:长颈鹿文化与豺狗文化(3月23日)
『书摘』在任何一种文化中,语言承载在着某种观察、思考、表达和倾听的方式。长颈鹿语言表达的和支持的是以真诚、悲悯和相互尊重为核心价值的文化,它所彰显的是全世界范围的各种精神传统所推崇的爱。
这种有爱的语言有很多名字:非暴力沟通(NVC),爱的语言,生命的语言。它也被称为“长颈鹿语言”,因为长颈鹿是陆地上心脏最大的动物,它的长脖子还可以带给他更远、更广的视野。(P135~136)
『思考』「豺狗语言」用豺狗来象征这种惯常的语言,是因为豺狗奔跑起来总是贴着地面,其视野非常有限。当用豺狗语言来思考和说话的时候,人只能根据有限的选择来做事情,比如:
给人贴标签:你太刻薄。她很爱发号施令。他很蠢,我很懒。
评判: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们是好人。他们是坏人。
责备:都是她的错。你本来应该……都怪我。
拒绝选择:你非得……你不能……我无法……他们让我
下命令:你要是不按我说的做,你会后悔的!
豺狗语言远离了内心的联结与合作,切断了人们与自己以及与他人的联结。(P135~136)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开启合作的七把钥匙
第七把钥匙:让你的家成为“无错误区”(3月22日)
『书摘』冲突时的三个选择:
1.你可以选择去证明你的正确性,无论如何也要照你的方法去做。
这个选择经常会导致你采用高压手段来得到想要的,具体手段包括暴怒、争论、打斗、生闷气或者走开和拒绝交流。这些行为非常容易招致眼下或者以后的冲突升级。
2.你可以忽视它,希望一切很快过去。
如果你不喜欢冲突,认为这样不会让你变得更好,或者看不到任何能让事情变好的处理方法,就很可能就一走了之,希望事情自行消失。但是更多的时候,冲突不会自己走开,同样的冲突还会再来,而且更大、更复杂,也更加难以解决。
3.你可以秉持你的初衷,寻求联结和合作。
如果你有联结和合作的意愿,就会努力理解在这个情况下每个人的需要。并且平等的对待所有的需要。你将同他人一道找到满足彼此需要的最佳解决方案——使每个人都感觉不错的方法。(P128~129)
『思考』很显然,前面的两个选择都不会带给家长们想要的结果。但是,如果你不了解或者忽视第三种选择的话,那么前两个做法其实就是家长们每天在做的选择。
武力无法维系和平,只有理解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艾伯特·爱因斯坦(P127~129)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开启合作的七把钥匙
第七把钥匙:让你的家成为“无错误区”(3月21日)
『书摘』下面是“无错区”的一些特点:
每个人都试图用善意理解他人的行为。
每个人都确信,所有人的需要都会被考虑和关照到。
每个人都学着关注需要,而不是批评或指责。
大家共同合作,为彼此创造更加美好和快乐的生活。
如果你的家能够变成“无错区”,就会减少大概90%的冲突。(P122~123)
『思考』「选择将冲突视为要解决的问题」当你不知道如何满足眼下的所有需要的时候,就会感到困惑、沮丧或者纠结。然而,正是因为你认为这些需要是无法满足的,你的恐惧、恼怒或者绝望的感觉才会变得更强。面对问题,那些坚信“办法总比问题多”的家长通常会更快的摆脱恐惧的情绪。即便他们一时还没有找到解决方案,也能尽快的放松下来。当家长们放松下来,相信解决方案就在眼前的时候,孩子也就会放松下来,确信总是可以找到让人满意的方案的。(P125~126)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开启合作的七把钥匙
第六把钥匙:在成长中学习(3月20日)
『书摘』「从无效的做法中总结经验」当某个办法不奏效的时候,你可能会说:“咳!我犯了一个错误。”然后开始自我批评、自我怀疑,甚至自我惩罚。实际上,所谓的错误只是那个为了满足需要所采取的办法没有如你所愿发挥作用而已。与其玩这种自我惩罚的游戏,评判这个错误有多糟糕,不如跟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重新联结,修补或者调整一下你的策略,争取一个更加满意的结果。
如果你害怕犯错误,就会丧失尝试新事物的机会。(P119~120)
『思考』从无效的做法中学习的步骤:
观察:你说了或者做了什么让你后悔的事情?
留意:对于这件事情你跟自己说了什么?你在自我评判吗?
提问:你是在试着满足自己的什么需要?
提问:怎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满足这些需要?
提问:有没有什么需要已经被满足了?
请求:你现在想做什么去满足你的需要?(P120)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开启合作的七把钥匙
第六把钥匙:在成长中学习(3月19日)
『书摘』孩子们成长的每个阶段,直至青春期的整个过程,都需要你学习新的习惯、创建新的体系、找到新的方法,以帮助孩子们学习和茁壮成长。这个过程并不会因为你养育了更多的孩子而变得轻松。孩子们的成长是如此之快,家长们根本都来不及去真正掌握他们所学到的大多数的新技巧,况且两个孩子出生的间隔,又是那么长,长到足以忘记那些自认为已经掌握了的技巧。(P112~113)
『思考』当孩子们不停地发生着颠覆性改变的时候,很难让你对这样的挑战充满信心,若想充满信心成功的应对这种持续的变化,而不至于陷入自我评判和自我怀疑,家长们就需要学习:(1)在成长中学习;(2)跟你的孩子合作,一起做出决定,一起解决问题。(P113)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开启合作的七把钥匙
第五把钥匙:使用尊重的语言(3月18日)
『书摘』「提出“可执行的”请求」当你了解自己的需要并且能够表达出它们的时候,就可以提出明确的要求,告诉别人你想让他们如何帮助你满足你的需要。
长颈鹿语言会指导你如何明确地告诉别人,现在采取什么样的具体行动可以帮助你。一个有效的请求必须是“可执行的”。(P102~103)
『思考』下面的三个例子就是三个“可执行的”请求,它提出了具体的时间表和具体的行动:
“你是否愿意花上十分钟时间帮助我收拾一下卧室?”
“现在,你是否愿意和我来一次头脑风暴,我们一起想个办法,看看怎么帮你记住饭前洗手这件事?”
“我正在打电话,你是否愿意在接下来的十分钟小点声音?”
下面这些例子就是“不可执行的”请求:
“你就不能看看房子里有什么需要做的吗?”
“你能从现在起记住饭前去洗手吗?”
“你可以多为别人考虑一下吗?”(P103)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开启合作的七把钥匙
第五把钥匙:使用尊重的语言(3月17日)
『书摘』有多少次你对孩子说了些什么,但随即希望自己从来没有说过?
你有多经常这样说:“我不是这个意思”或者“我也不知道这个话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你有多少次突然意识到:“这怎么听起来像是我妈妈气得发疯时说的话!”
语言很重要!语言可以煽动和引燃冲突,也有能唤起尊重、增进理解和激励合作的力量。如果你愿意学习一种新的语言艺术,没有评判、批评、责备或命令,而是用尊重的态度关注孩子的需要,就可以大大地增强你跟孩子建立联结的能力。(P91)
『思考』「记住你的意愿」你可以用如下的问题检查自己每次互动中的意愿:
我现在是想建立联结呢,还是想证明我的正确,让别人服从我呢?
如果你一心想证明自己的正确,并想让别人按照你的方式行事,就是还没有准备好与他人建立联结。(P93)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开启合作的七把钥匙
第四把钥匙:激励给予(3月16日)
『书摘』为他人的幸福贡献一己之力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孩子们也不例外。当家长们能够辨识并接受孩子给予他们的这些礼物时,就是在激励孩子们奉献的天性。孩子们总是在给予,给予他们的活泼可爱、他们的欢声笑语和他们的爱。家长们被邀请来接受这些宝贵的礼物,并且从中学习。(P90)
『思考』每日练习:
留意并感谢孩子们给予你的礼物。
找到某些方式,让你的孩子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强有力的给予者。
留意你的给予时刻,看看是发自内心的慷慨给予还是有条件的给予。(P90)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开启合作的七把钥匙
第四把钥匙:激励给予(3月15日)
『书摘』合作,或者说一起工作,表示所有参与者都有可供分享的东西。孩子即使在很小的时候,也有跟父母亲分享的能力,这种能力令人惊喜和喜悦。学会辨认孩子送给你的礼物,培养用感恩之心接受这些礼物的技能,可以满足你和孩子关于奉献的深层需要,这一切将大大影响你们的自我肯定。(P82)
『思考』「重要概念」
◎给予是人类的基本需要
◎你和孩子们有很多的礼物可以相互给予
◎接受孩子的礼物
◎慷慨的给予你的礼物
◎从孩子鲜活的礼物中学习(P82)
《非暴力沟通·亲子篇》开启合作的七把钥匙
第三把钥匙:建立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3月14日)
『书摘』心律的共鸣:气恼、挫折和生气的感受会导致失调和不一致性,而感激、快乐、同情和爱会引发协调和一致性。一个人的心律可以改变另一个人的心律。因此,父母的情感反应,即使不用语言表达,也会影响孩子的情感反应和行为。养育者的情感状态以及他们提供给婴儿养育与照顾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婴儿大脑的发育,以及其他一些关乎孩子茁壮成长的因素。 (P81)
『思考』每日练习:
留意你的行为和反应。问问自己这种行为能够给孩子带来情感上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吗?
留意一下,有多少时间是你在说,有多少时间是你在听。找时间做更多的倾听。
在跟孩子的互动中,问问自己:“我是在加强我们的联结吗?还是别的什么?”(P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