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你不是孤单一人》读书会 Posted by Ruth on October 28, 2016 at 8:08pm 【简介】童年对人的一生具有重大影响。本书作者基于专业的心理学教育背景和多年在世界各地的教学经验,与中国读者分享:那些童年的负面事件对长大成人后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包括这些影响作用的机制以及如何转化。文中伴有大量的案例,具体描述外在条件如何内化为固定的行为模式,特别是那些令我们反复受苦的模式。 书中的26个练习是作者长期课程实践的结晶,内容覆盖与自己、与父母、与孩子几个重要的关键面相。由此,在作者卓有成效的建议、方法和温暖的语言引领下,我们可以认出自己的生命卡在何处,并做出改变,活出美好的内在本质。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PDCA中文学苑 to add comments! Join PDCA中文学苑 Email me when people reply – Follow
Replies
《你不是孤单一人》个人成长与亲子关系指南(5月24日)
第十三章 爱父母,爱自己
『书摘』小时候我们还无法理解自身的价值。我们只能观察父母呈现的形象,观察他们对待我们的方式,了解父母对我们的评价,体会他们说话的语气,等等。
如果我们存在的方式是由父母塑造的,而他们又反映了我们自身的特点,那么,我们当然只有爱自己,才能真正的爱父母,尊重父母。如果我们对他们满怀恨意,十分抗拒,那说明我们内心对自己的态度也是一样。我们拥有父母身上的各种特点,那么,除非接纳他们,否则我们就不能接纳自己;除非我们和父母平和地相处,否则就不能和自己平和地相处;除非我们全心地爱着父母,否则就无法真正地爱自己。所以,任何一位个人成长的导师,都会要求人们处理好父母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和父母和平和地相处,具有非常大的意义。(P254~255)
『思考』练习: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你在父母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形象吗?是什么样子的?父母是如何看待你的?他们对你有什么评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225)
《你不是孤单一人》个人成长与亲子关系指南(5月23日)
第十二章 如何爱自己
『书摘』「培养充满关爱的内在成人」
我们要渐渐养成善待自己的习惯。我们要像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样,不断关爱自己,这是一个长期的、贯穿整个人生的过程,也是一种不断学习的经历。我们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把对自己的恨化为对自己的爱,消除所有的误解,使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不断净化,远离一切疑惑,看到自己可爱的本质。
内在小孩不只是消除负担、疗愈伤痛的工具,她也是一种尊重自己的方式。(P228)
『思考』总是要别人接纳自己,这是一种情绪上不成熟的表现;总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而自己却不认可自己,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总是要别人帮助自己,而自己却不鼓励自己,这样的做法更为荒唐。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断地这样做,直到某一天才会意识到,这是一次永无止休的追寻,而且并不会有什么结果。这是一种童年时期形成的趋向。当我们还是襁褓中的婴儿时,我们就希望获得照顾者的认可和接纳。那时,我们还无法通过自己的能力得到这一切,但现在我们已经成年,就需要观察自己的内在世界,发现自己的本质、天赋,以及无限的潜力。(P229)
《你不是孤单一人》个人成长与亲子关系指南(5月22日)
第十二章 如何爱自己
『书摘』人类大脑的结构也反映了人格的两个方面。左脑代表内在成人的作用,而右脑代表内在小孩的作用。左脑负责逻辑、思考、语言、计划、判断、计算等能力,以线性的方式按照顺序处理问题,并在我们和世界之间画出界限;右脑专注于当下的体验,把画面作为符号性的语言,它是创造力和直觉的源泉。它喜欢体会统一、合一的感受,它通过各种感官来了解世界,并处理情绪的表达。(P225)
『思考』左脑与右脑——内在成人与内在小孩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内在成人如果了解自己和内在小孩密不可分的关系,并接纳、尊重、重视它们之间的差异,就能获得和谐、互助的体验。
我们的教育注重培养理性的能力,对直觉和感受则毫不重视。这是一种极度不平衡的状态。我们注重左脑的开发,但不重视右脑的刺激。很多生活中的压力和苦难,正是体现了这种不平衡。如果这种状态得不到改变,我们情绪的自我永远无法成长。(P225~226)
《你不是孤单一人》个人成长与亲子关系指南(5月21日)
第十一章 我们是如何错待自己
『书摘』如何爱自己,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最大挑战。——斯科特·麦克劳德
内在的批评者:
我们总是要自己做出改变,改变自己本来的样子,这不是爱自己的表现;
我们总是给自己提出难以实现的期望,这不是爱自己的表现;学习一门技能的时候,我们总是要求自己一次做对,不准犯错,这不是爱自己的表现;我们总是拿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相比,好像自己的长相、机遇、运气都不如别人,这不是爱的表现。
如果我们小时候就感觉自己一无是处,不招人爱,成年之后,就会不自觉地用各种方式惩罚自己,不让自己快乐、幸福。(P215~216)
『思考』练习:发现内在批评者
认真地将下面句子补充完整或回答问题,让“内在批评者”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一练习会让你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内在批评者”。
自己身上我最不喜欢的不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
我很难原谅自己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
我在什么时候会觉得沮丧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应该更_______________
我不该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在哪方面改变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P215)
《你不是孤单一人》个人成长与亲子关系指南(5月20日)
第十章 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
『书摘』「爱是伟大的疗愈力」
爱,是像园丁对花儿那样,用土壤滋养它,用水浇灌它。一个好的园丁,会尊重花自然成长的规律,绝不会试图改变它的样子。
“改变”自己,并不是把自己变成别人的样子,而是要真正的做自己。正如波尔斯所说:“只有回归本质,才能带来变化。”
爱是一种疗愈的力量,也会使人转化;爱是一种陪伴,一种美好的祝愿;爱就是看到人们和自己的共同之处;爱就是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安慰。它让分离的事物合一,让孤独的人找到归属感。爱的震动有着舒缓的力量,是疗愈灵魂的良药。(P180)
『思考』我们要全面地看待自己的童年,既要看到艰难的日子,也不能忘了轻松的时刻。把光明和黑暗结合起来,就更接近于真相。看清真相之后,疗愈的过程就会开始。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问题,全世界都一样。(P183)
《你不是孤单一人》个人成长与亲子关系指南(5月19日)
第十章 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
『书摘』之所以要疗愈受伤的内在小孩,是为了让我们现在的生活变得更好。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要全然接纳当下的生活,放下对于过去的执着。
当我们说“疗愈过去”时,意思其实是疗愈那些存留在我们心中的过去。打个比方,我们走路的时候,扛着一个大袋子,袋子里装满了过去的经历。过去我们无法消化这些经历,因为有些经历太过痛苦,我们无法承受,而有些我们当时无法全然地体验,所以留到现在。(P171~172)
『思考』过去的经历可以成为人们进步的跳板。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的意愿。
我们怎么培养自己的意愿,从过去的经历中走出来,并为自己的情绪负起责任呢?有两种主要的方法:
(1)痛苦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
很多时候,痛苦是一种信号,提醒我们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内心,因为有些地方需要关心、培养或转化。但我们却十分顽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们一遍遍的做着同样的事,却期望有不同的结果。”然而,如果我们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了太多次,已经受够了痛苦,我们就想知道如何跳出这种循环。
(2)懂得一个道理:人的命运取决于他对个人境遇的态度。
我们要明白,经历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只有从生活中的每一刻去体会这一点,才能通过思考和行动来影响自己的境遇;要明白,我们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发生转变;到那时,我们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借口和抱怨;到那时,我们就会凭着自己的智慧,真心地去学习。(173~174)
《你不是孤单一人》个人成长与亲子关系指南(5月18日)
第九章 如何与内在小孩连接
『书摘』「连接内在小孩时遇到的困难」
和内在小孩连接时,我们常常会觉得有些抗拒。遇见内在小孩,就意味着要经历各种积压的情绪;如果看不到内在小孩,那些情绪仿佛就再也不会出现了。然而,我们面对问题越是排斥,它就越是挥之不去,这是生命的法则。
“小时候,面对难以承受的经历,或是无法整合的东西,我们可以离它远一些,但这些东西会不断跟着你,想让你看见其中的光和智慧,想要回到你的内在世界。”——美国心理学家马特·利卡塔(P167)
『思考』抗拒是一种恐惧,是逃离痛苦的表现。我们要接纳自己的抗拒,并对它心存感激。毕竟,它的本意是要保护我们。我们要向这种抗拒解释:现在,面对内在小孩,我们不需要它的保护。内在小孩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礼物,而且她也需要我们去关注她疗愈她。我们现在长大了,比自己的情绪更强大。因此,我们可以勇敢地面对它们,并且将其放下。这样这些情绪便不会在我们的头脑中紧追不舍了。(P167~168)
《你不是孤单一人》个人成长与亲子关系指南(5月17日)
第九章 如何与内在小孩连接
『书摘』我一直被藏着。我一直都希望有个人想念我,寻觅我。我等了太久,但还是没有人来。我需要有人关注我。我希望有人想要找到我,照顾我。——内在小孩
我们都需要耐心,耐心是一种爱的品质。
在一株玫瑰中,花是它最柔弱的部分,但也是最美的地方。同样地,我们的心是最柔弱的部分,但也是灵魂所在的地方。玫瑰花瓣合起来的时候,我们不能把它扳开,否则就会伤害它。如果有温暖、阳光、营养,玫瑰花自然会绽开。每朵花都有自己绽放的速度,有些快,有些慢。而且,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独特的美。(P133~134)
『思考』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脆弱的孩子,她被我们藏了起来。她有时候让我们感觉不舒服、难以忍受。我们不假思索地把她埋在头脑深处。现在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把她找回来,用她应得的方式去接纳她。过去,我们对她一直抗拒。现在,我们可以用爱和关怀让她重新回到我们身边。
内在小孩的信号:
1、忽然出现的情绪反应
2、反复出现的梦境
3、疾病和身体的症状
(P133~143)
《你不是孤单一人》个人成长与亲子关系指南(5月16日)
第八章 人格背后的刻录
【书摘】「批评和评判」我们经常会使用攻击性的语言,评判他人,责怪他人,而从不谈论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我们常用贬低人格的方式来批评别人。我们会说:“你很懒”,而不是“你花的功夫不够”。我们会说:“你这个人有问题”,而不是“你没有按照我说的去做”。
过度的批评是一种扭曲的爱。它结合了关心和恐惧两种情绪。我们的本意是保护别人,但结果并不是这样,反而给人造成了更大的伤害。也许,最好的搭配应该是“一分批评,九分鼓励”。对于孩子的行为、能力和好奇心,我们应该多加鼓励,这样可以使他更有动力,尽力做到最好。(P114~115)
『思考』「我们对于内在世界的认识是来自于父母的」
很多年以来,我们的祖辈对生存问题更为关心,把注意力放在外部世界上。他们对情绪以及头脑的运作方式不甚了解。没有人教他们如何养育后代,如何保持家庭和谐,但每一代人都付出了最大的努力。每一代人养育后代的方式都带上了祖辈的影子。家庭的问题,其实也是个人的问题,每个人都应该尽量解决。这一过程可能会很长,充满了痛苦的尝试和错误的经历。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让自己变得更成熟,更和谐,更快乐,更坚强,更能激励人心。(P124)
《你不是孤单一人》个人成长与亲子关系指南(5月15日)
第八章 人格背后的刻录
『书摘』很多刻录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有关。我们对婚姻的初步认识,就来自于父母的婚姻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会在我们头脑中树立一种模式。很多关系之所以复杂,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许多方面,而其中一些方面是互相矛盾的。在关系中,我们首先会展现出最好的一面,以此来赢得对方的爱,但双方身上的矛盾迟早会显现,彼此影响,变得越来越多。此外,在我们小的时候,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处理亲密关系。我们对此知之甚少,只能通过模仿父母,或是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P106)
『思考』练习:父母之间的关系对我们的影响
你对于父母之间的关系有哪些记忆?
印象中他们吵过架吗?
你见过他们之间的暴力行为吗?
你看到他们不合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你觉得自己支持谁?你觉得自己能做些什么,使他们不再争吵吗?
他们争吵时,你觉得内疚吗?你会劝他们吗?父母之间的关系,让你承受了哪些负担?(P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