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知道答案》读书会

『简介』本书作者从一名心理学者的角度,结合大量生动的案例,分析了身体与心灵、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指出了我们的心是如何构建了自己的世界的。我们身体的很多反应,其实都是有着深层的心理原因的,因而作者提倡回归身体,将身体与心灵链接起来,“成为真实的你自己”,做到这一点后,你将发现,生命真的可以是自由的。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PDCA中文学苑 to add comments!

Join PDCA中文学苑

Email me when people reply –

Replies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身体知道答案》Part 3
    深入你的潜意识之井(4月22日)
    『书摘』「寻找属于你自己的真理」
    别人证悟到的真理,只是他自己的真理,而不是你的真理。——印度哲人葛印卡
    我学了心理学已近二十年,这个过程中,经常听到持有一些理论和看法的人说:“这就是真理!”
    这样的说法,似乎在说,除非你也持有这一理论或看法,否则你就无法认识自己、揭开人性之谜或成为一个优秀的治疗师。
    但我的经验显示,其实最重要的是,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真理。(P177)

    『思考』「理论的价值在于引出感受」
    任何一个理论都是模模糊糊的框架,它的价值就在于,能不能引出你的一些感受,而每一个感受都会打开你的一扇门,让你更深的发现自己。
    所以,千万不要迷信任何理论,一个好的理论自然有一个体系,但这个大厦是靠不住的,它的价值不是让你膜拜,那样你会迷失自己,它的价值在于帮助你唤醒自己的感受,而每一个感受都会点燃你自己。(P181)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身体知道答案》Part 3
    深入你的潜意识之井(4月21日)
    『书摘』活出自己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真正要活出自己至少需要穿越别人塞到我们头脑中的无数纸条,需要穿越心口那些对爱与不爱的忧虑,最后抵达一种“我是一切,一切也是我”的一种包容一切的力量感。(P175)

    『思考』这样说,显得很宏大,同时也显得很艰难,似乎这不是我们一般人能抵达的境界。
    但是,这可从最小的地方开始。任何时候,当你感觉到一种“险夷”时,你可以看看,这是什么。
    头脑中的“险夷”,多是养育者、老师、文化和社会塞给我们的。
    心中的“险夷”又是什么呢?那几乎总是对不能获得爱的恐惧感。其实,我们之所以会活在头脑的“险夷”中,关键并不在头脑,而在于发生在心口位置的对不能获得爱的恐惧。(P175~176)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身体知道答案》Part 3
    深入你的潜意识之井(4月20日)
    『书摘』「心灵感应:超越距离的心灵共振」
    心灵感应在亲密关系中应该是普遍存在的,关键是我们是否注意到了它的进行。
    许多人发现,许多同卵双胞胎之间会有很强的心灵感应,一个人如果产生了什么感受,另一个人无论在多远的地方都会感应到。
    新生儿普遍能感应到妈妈的情绪变化。譬如,有经验的妈妈知道,当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哭闹时,做妈妈的应该自省一下。她们会发现此时自己也处于烦躁中,如果做妈妈的想办法让自己情绪平静下来,小家伙们也会自动不哭闹了。(P153)

    『思考』「量子纠缠现象证明信息传递可不受距离限制」
    所谓“量子纠缠”,即指不论两个同源的粒子间距离有多远,一个粒子的变化都会影响另一个粒子的现象,即两个粒子之间不论相距多远,从根本上讲,它们还是相互联系的。
    进一步可以说,不管你身在哪里,你仍然在与你的家庭系统的“粒子”进行“纠缠”,关键是你能否意识到这一点。对于一个婴儿而言,他的心灵是最开放的,所以他能很清晰地意识到对妈妈的“纠缠”。
    两个相爱的人,看似是两个人的相遇,其实更是两个系统的相遇,而我自己和我所看到的无数爱情故事显示,两个相爱的人的家庭系统常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再加上彼此心力的投注,使得爱人间的心灵感应也更容易出现。(P159)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身体知道答案》Part 3
    深入你的潜意识之井(4月19日)
    『书摘』「修炼你的第六感」既然心灵感应无处不在,那为什么我们会意识不到它,反而将它当做了非常少有的灵异事件来看待?
    一个关键的原因是,我们太信赖我们的思维,而我们的思维太信赖两种信息来源:五种常见的感觉和语言。
    五种常见的感觉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除此以外的感觉则被我们称为“第六感”,这意味着他们被列为难以把握和捕捉到的神秘力量了。(P149)

    『思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思维能力越来越强,组织加工信息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这令我们越来越依赖思维,也就是越来越依赖来自五种常见感觉捕捉到的信息和语言,同时也越来越远离所谓的第六感,越来越远离人与人之间更普遍更常见的心灵感应。
    相反,那些所谓的第六感以及未被思维加工过的五种种常见感觉的信息却是没有障碍的,思维可以意识不到它们,但它们却无时不刻在发出信号,并被我们彼此所感应。假若我们能尊重、聆听并觉察这些信息,那么我们会发现,心灵感应不再是什么神奇而玄妙的事情,而是再平凡不过的。(P149~150)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身体知道答案》Part 3
    深入你的潜意识之井(4月18日)
    『书摘』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理论非常深奥,然而,爱因斯坦发现这些理论,依赖的从不是抽象的逻辑思考,而是直观的视觉思考。他曾说:“如果我没有办法想象它是真的,那我也没有办法去实现它。”他说的想象就是能够用视觉看到一种理论设想的实现。譬如,他16岁时曾设想:既然我看到了一面镜子中的自己,是光的传播的结果,那么,假若我以光速前进,我还能看到镜子里自己的镜像吗?
    你的想象创造了你的现实。(P133~135)

    『思考』「疾病常是灵魂和自我矛盾的体现」
    “你现在如何看待身体的疾病?”
    疾病的英文“disease”的意思即“不自在”,其本意可以理解为身体的疾病就是“内在的不自在”的一种反应。
    “每一种疾病都是一种表达,当我们压抑一些东西,不允许它在心理和灵性层面表达时,它会通过身体而表达,这就是身体的疾病。可以说,每一种症状,都是一部分自我在说‘不’,但我们不倾听这种信息,它最终不得不通过破坏性的方式来表达。”
    生命不断用各种方式呼唤我们,聆听并尊重你的灵魂,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我们都可以成为天才。(P136)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身体知道答案》Part 3
    深入你的潜意识之井(4月17日)
    『书摘』「恐惧常是通向天才的钥匙」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自我和灵魂这两部分。自我关注的是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是我们的需要,它一直在喊“我要什么”,这种需要的另一面是恐惧,即自我觉得我必须得到什么,否则就会死去,而灵魂是通向更大存在的通道,它关注的是整个存在,它总是伴随着一种使命感。
    普通人之所以是普通人,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其核心在于,普通人被卡在自我中,而天才们的自我和灵性是合一的,他们一直保持着灵性的通道。普通人对自我很恋栈,常会说“我”创造了什么,而天才们都知道,重要的是将自己投入到一个更大的存在中,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将灵性的通道打开。(P129)

    『思考』譬如莫扎特的说法是:“我真的从不曾研究过追求创意……音乐不是由我而来,音乐是透过我而来。”他还在描绘自己创作音乐的过程时说:“我不知道它们何时出现,怎样出现,也无法强求。那些悦人的欢乐留在我记忆中,我也习惯了像被告知的那样,任由它们蜂鸣……他们点燃我的灵魂,只要不被扰乱,我的主题会自行扩散。”(P129~130)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身体知道答案》Part 3
    深入你的潜意识之井(4月16日)
    『书摘』「借天才的策略唤醒你的心灵」
    一个人是被我们称为所谓“宇宙”的一部分,受时空限制的一部分。他会觉得他的思想与感受和世界其他部分是割裂的,这是他的意识的一种错觉。这种错觉是我们的牢笼,将我们的欲求和情感限制在少数和我们亲近的人当中,我们必须将自己从这个牢笼中解放出来,扩宽我们的胸怀,去拥抱所有生灵和整个世界的美,这是我们的使命。
    ——爱因斯坦(P128)

    『思考』莫扎特、达·芬奇、迪士尼和爱因斯坦都是众所周知的天才。你或许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
    那么,是什么令你卡在普通人的境界中,又是什么令天才成为天才的呢?
    “是什么不同导致了这一差异?”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天才和普通人存在差异,是什么不同点导致了天才和普通人之间的差异?第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天才状态和糟糕状态,是什么不同点导致了我们形成这两种不同的状态?
    发现了这些差异,我们就可以学习天才的策略。不过,我们并非无中生有,纯粹去模仿天才,而是通过模仿天才们的身心灵模式,帮助我们自觉地将糟糕状态转化为我们曾经拥有过的最佳状态。(P128~129)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身体知道答案》Part 2
    破解你的思维游戏(4月15日)
    『书摘』「想要什么,先给什么」“如果你想要任何东西,先把这个东西给出去,给别人。”
    “给别人”是种子,种子会开花结果,而这就是“我整个人生,我所思行的,一切事情就在这里面所谈的一切事情,就是这一条最有效的规则”。
    具体而言,就是:你想挣钱吗?那么你就要把钱给需要帮助的人,这样就种下了挣钱的种子。
    你想健康吗?那么你就要去照顾病人,这样就种下了健康的种子。
    你想拥有理想伴侣是吗?那么你就要去和寂寞的人交朋友,这样就种下了和谐关系的种子。(P113)

    『思考』「谁是你的-A」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我们种下的种子,常常是二元对立的。当我们种下种子A时,-A的种子同时也一并产生了。
    譬如,当父母对高三的孩子说,你一定要努力考上一所好大学,这时,“努力考上一所好大学”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种下了,但同时,“如果考不上一所好大学怎么办”的恐惧也产生了。
    同样的,当你对自己说必须成功时,“必须成功”的种子种下了,但“如果成功不了怎么办”的恐惧也产生了。
    我们需要对于这种二元对立有所意识,否则假如我们只意识到 A那么我们就会将-A投射到身边的人身上。(P115~116)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身体知道答案》Part 2
    破解你的思维游戏(4月14日)
    『书摘』「心理问题是一种选择」每个人都是本自俱足。
    这句话的通俗理解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在具备了成长的一切资料,我们不需要向外寻求力量。
    那么为什么不计其数的人陷入平庸?这是因为我们自己把自己卡住了。
    用一种形象的比喻,可以说,我们总是自己沉在陷阱中,陷阱令我们感到痛苦,我们会表现出很想走出陷阱的意愿。然而,当真正开始尝试走出时,敏感的人会发现,自己其实不情愿,或者说,自己其实是反对走出来的。
    所以,可以说,我们总是自己将自己卡在陷阱中,这是我们的选择。(P106)

    『思考』“重塑信念”,分四个步骤:
    一、找到困扰自己的一个信念。
    二、发现这个信念的坏处和好处。
    三、将这个信念放到治疗者的手上,治疗者通过一种叫EMDR的治疗方式拿掉这个信念。
    四、形成一个新的信念,并将其大声念出来。(P107)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身体知道答案》Part 2
    破解你的思维游戏(4月13日)
    『书摘』「认识你的生命游戏」所谓命运,依照心理学的经典解释,就是我们将自己童年的关系模式投射到成年的人际关系中,结果命运就成了一个无聊的轮回。
    那轮回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制造同样的机会,让自己处于同样的人际关系模式中,好从中修炼自己的心性。
    怎么修炼呢?这涉及心理学两个核心的概念——投射和内摄。
    所谓投射,具体而言,即将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投射到外部关系中。
    所谓内摄,即将外部关系吸入到自己内心中。(P101)

    『思考』「自我觉察可帮你远离轮回」最好的觉察是直接去关照自己的内心,在没有做任何事的情况下,就发现自己内心的种种变化过程,并洞察到自己内在的心理游戏的变化过程,从而直接了悟到一些真谛,心没有经历任何事情就净化了。
    我们要明白,自己看到的一切外在,都是自己内在投射的结果,我们要有这样一个明确的意识。有了这个意识,我们就不会轻易地埋怨别人,并将事情的责任一味推到别人或其他事物身上,而知道首先要看自己。
    这也是传统的心理治疗的核心功能。(P102)
This reply was dele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