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读书会

《爱的艺术》(6月1日) 『简介』关于爱是什么,为何我们需要爱等问题,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当代心理分析学家艾·弗洛姆有着不同于一般人对爱的诠释。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度无关,只需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全部人格并以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PDCA中文学苑 to add comments!

Join PDCA中文学苑

Email me when people reply –

Replies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爱的艺术》第四章
    爱的实践(6月18日)
    『书摘』能进行客观思考的能力就是理智,以理智为基础的感情是谦恭。我们只有摆脱了童年时代妄图得到全知、全能的幻想,才能有客观性和运用自己的理智。
    (P110~111)
    『思考』这在爱的艺术的实践上表现在:能否学会爱取决于人的自恋程度和能不断培养自己的谦恭、客观性和理智。(P111)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爱的艺术》第四章
    爱的实践(6月17日)
    『书摘』生活在我们文化中的人很难做到集中,因为我们的全部文化似乎都是为了分“分散注意力”和反对培养集中的能力。最重要的步骤是要学会一个人单独呆着,而且不看书,不听广播,不抽烟和不喝酒。有没有集中的能力表现在,能不能单独地呆着——而这种能力又是学会爱的一个条件。(P103)
    『思考』另外还要试着得到一种“自我”的感受;我=我的自己+我的力量的中心+我的世界的创造者。至少每天早晨要做20分钟这样的练习(如果有可能还要延长)和每晚睡觉前坚持练习。(P104)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爱的艺术》第四章
    爱的实践(6月16日)
    『书摘』几乎我们每一个人,作为孩子,作为青少年或者作为成人都至少有过这方面的最基本的体验。因此讨论爱情的实践问题只能是讨论进行实践的先决条件,也就是实践的最初最初步骤。而达到目的的最终步骤都得由每个人自己去做出。(P99)
    『思考』 首先要求有纪律。如果没有纪律,我们将会一事无成。
    集中是掌握艺术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三个因素是耐心。
    学会一门艺术还有另一个条件那就是对掌握这门艺术要有极大的兴趣。
    在谈及学会一门艺术的一般条件时还必须提及一点,那就是人们从来不是一开始就直接地学会一门艺术,而总是间接的学会这门艺术。(P100~102)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爱的艺术》第三章
    爱情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6月15日)
    『书摘』如果当一个人感到自己没有能力赋予自己的生活一种意义时,他就会试图在他的孩子的生活里找到生活的意义。但是这必然会在自己和孩子身上造成失败的结果。(P94)
    『思考』失败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每个人的生存问题只能由自己解决,而不能通过一个代理者。另一个原因是有这种打算的人恰恰缺乏必要的能力,以引导孩子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同时孩子还往往被当作投射的对象,以缓和父母之间的紧张关系。 (P94)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爱的艺术》第三章
    爱情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6月14日)
    『书摘』造成神经机能症病态爱情的基本条件是“相爱的”一方或双方都牢牢都抓住父亲或母亲的形象,并把他们以前对父亲或母亲怀有的感情、期待和恐惧成年后都转移到“所爱者”身上。这些人从来没有超越儿童阶段,成年后还在寻找儿童时代的联系。(P87)
    『思考』 感情上的这种不成熟状态会破坏其社会生活;在不那么严重的情况下这一冲突只限于个人亲密关系的范畴。(P87)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爱的艺术》第三章
    爱情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6月13日)
    『书摘』如果爱情是那些具有创造性和成熟性格的人的一种能力,那么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每一个在一个特定社会生活的人的爱的能力取决于这一社会对这个人的性格的影响。(P77)
    『思考』当我们谈到当代西方社会的爱情时,我们要提出下列问题,即西方文明的社会结构以及这一社会结构产生的精神是否会促进爱情的发展。(P77)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爱的艺术》第二章
    (三)爱的对象
    (6月12日)
    『书摘』父母的爱和对神的爱之间存在着十分重要的一致性。孩子一开始感到母亲是“一切存在的基础”而与之紧紧相连,他感到自己弱小无力,需要包罗万象的母爱。然后孩子又转向父亲,把父亲看作是他的偏爱的新的中心,父亲成了他思想和行动的准则。
    (P73~74)
    『思考』在全面成熟的阶段,人从母亲和父亲这两个保护和发号施令的权力形象中解救出来,在他自己身上建立起父亲和母亲的原则。他成为自己的父亲和他自己的母亲,他是父亲又是母亲。
    对神的爱一开始是完全依赖同母神的联系,然后发展到无条件地服从一个像父亲那样的神,最后发展到成熟阶段。(P74)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爱的艺术》第二章
    (三)爱的对象
    (6月11日)
    『书摘』「神爱」当一个真正有宗教信仰的人按单神思想的本质行事,那他就不是请求神给予他什么,而且也不期待从神那儿得到什么;他爱神不像一个孩子爱他的父亲或爱他的母亲。他更多的是达到一种谦恭的态度,他知道他对神是一无所知的。“神”对他来说变成了一种象征,人在他早期的进化阶段中就以通过这一象征表达了他所要追求之物,那就是爱、真理和正义。(P65)
    『思考』悖论逻辑对神的概念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只要神体现最终现实。只要人的精神只能在矛盾中感觉现实,就不可能对神下一个肯定的定义。 (P69~70)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爱的艺术》第二章
    (三)爱的对象
    (6月10日)
    『书摘』我们的感情和态度的对象不仅是其他人,也包括我们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同对我们自己的态度互不矛盾,而是平行存在。从这一点出发来解答我们的问题就意味着爱别人和爱我们自己不是两者择一,恰恰相反,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原则上爱自己和爱别人是不可分的。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因素。爱不是消极的冲动情绪,而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基础是人的爱的能力。(P54~55)
    『思考』我们可以假设:爱自己和爱他人平行存在——那我们如何来解释显然是排斥一切关心他人的利己呢?(P55)
  • 【PDCA认证讲师群读书分享】
    《爱的艺术》第二章
    (三)爱的对象
    (6月9日)
    『书摘』人们把爱别人的概念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也是能够接受的,却普遍地认为爱别人是一种美德,而爱自己却是一桩罪恶,人们不可能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因此自爱就是利己,在西方的思想中,这个观点由来已久了。(P53)
    『思考』 这里就产生了下列问题:心理观察是否证实了在自爱和爱别人之间存在着一个基本矛盾的观点?自爱和利己是一码事,还是互为对立?此外,现代人的利己难道确实是一种对具有一切理性和感情可能性的自我的爱,还是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利己同自爱完全一样,还是恰恰是缺少自爱的结果呢?(P54)
This reply was dele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