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脑教养法》读书会

简介:父母的养育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思维方式。在我们的父母还在为孩子报英语班、奥数班的时候,发展式教育的理念《全脑教养法》已经风靡美国,改变了万千父母的教养方式。   孩子在该睡觉的时候却站在客厅里乱发脾气,在本该乖乖听话的公共场合突然乱发脾气,无法跟兄弟姐妹或同龄伙伴正常相处,总是有各种莫名其妙的担忧和恐惧——听起来并不陌生吧?养育孩子的路上总是充满挑战。是孩子存心与父母作对吗?不,是他们还未成熟的大脑在操纵着一切。读完《全脑教养法》,你会恍然大悟。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PDCA中文学苑 to add comments!

Join PDCA中文学苑

Email me when people reply –

Replies

  • 《全脑教养法》各年龄段儿童全脑教养指南0~3岁
    (5月23日)
    『书摘』「整合自我与他人」第11法 亲子互动: 在家庭中制造欢声笑语,这样孩子将与最亲近的人享有积极、满意的人际体验。
    (P174)
    『思考』多花点时间陪孩子,跟他一起玩游戏,一起欢笑。让他跟兄弟姐妹和祖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装傻扮丑,把暗地里的力量角逐转化为愉悦有趣的联结。
    (P174)
  • 《全脑教养法》各年龄段儿童全脑教养指南0~3岁
    (5月22日)
    『书摘』「整合上下脑」第5法 运动改造大脑:当孩子与自己的上层大脑失去联系时,帮助他通过运动身体来重获平衡。
    (P170)
    『思考』当孩子感到难过时,首先要承认他的感受,然后尽快让他行动,跟他打闹,玩模仿游戏,跟他比赛跑到卧室再跑回来。让它动起来,你就能改变他的情绪。(P170)
  • 《全脑教养法》各年龄段儿童全脑教养指南0~3岁
    (5月21日)
    『书摘』「整合左右脑」第1法 聆听与关注,当孩子难过时,首先要进行情感联结,即右脑与右脑的联结,一旦孩子能够控制和接纳情绪了,再引入左脑式的教育和规范。(P169)
    『思考』教孩子了解情绪,越早越好,感受他的感受,运用非语言信息(比如拥抱、同情的表情)表达对他的理解:“你感觉自己很失败,对吗?”一旦完成了联结,就要设置界限:“不要咬人,会痛。”最后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合适的行为。或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嘿,看,这是你的小熊。我好久没看见它了。
    (P169)
  • 《全脑教养法》第6章
    培养孩子的人际技巧
    (5月20日)
    『书摘』「全脑教养第11法亲子互动:让家庭充满幸福感」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你花费全部的时间,要么在管束孩子,要么带着他们在各种活动中“赶场”,而没有足够的时间享受彼此在一起的时光?大多数人偶尔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有时候很容易忘记要享受简单的天伦之乐。(P149)
    『思考』我们的天性除了彼此融入之外,还有玩乐和探索。实际上,“玩耍教育”是让孩子提升人际能力、鼓励他们与人联结的好办法。因为玩耍会带给他们与人相处的积极体验,而这个他人就是他们相处得最多的人:父母。(P149)
  • 《全脑教养法》第6章
    培养孩子的人际技巧
    (5月19日)
    『书摘』「人际关系心理模式」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之中,孩子会发展出适应周围世界、处理人际关系的特定模式。如果父母能够向孩子表达牢固的、可预期的爱,积极回应他的需求,孩子的第七感就将得到发展,并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心理模式。(P140)
    『思考』「“反射式”和“接纳式”心态」如果想把孩子培养成关系中健康独立的个体,我们就需要帮助他们创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内在状态,而非封闭、反射式的状态。
    当我们进入反射模式时,我们几乎不可以开放和关爱的姿态去与其他人联结,而当我们处于接纳状态时,我们会积极地与他人建立联结,并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感觉到安全感和存在感。(P143~144)
  • 《全脑教养法》第6章
    培养孩子的人际技巧
    (5月18日)
    『书摘』「社会化大脑」大脑本能地从会社会环境中接收信号,再反过来影响个人的内在世界。每个人的大脑都是在与他人的持续互动中构建起来的。(P136)
    『思考』「镜像神经元:思维反射」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看见别人喝水就感到口渴,当别人打呵欠时自己也跟着打……这些熟悉的反应可以在一项最新、最神奇的大脑研究中得到解释——镜像神经元。
    由于镜像神经元的作用,我们在周围世界中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尝到的东西不仅可以让我们反射出他人的行为意图,还能反射出他人的情绪状态,与其他人产生共鸣。(P137~138)
  • 《全脑教养法》第5章
    让孩子更具专注力
    (5月17日)
    『书摘』大脑具有可塑性,它随着我们的体验和注意力的改变而进行调整。而且这些新建立的神经连接,也会反过来改变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方式。大脑的物理结构会根据我们注意力的指向而发生改变,因此,专注可以重塑大脑。(P107)
    『思考』「全脑教养第8法浮云原理:教孩子了解真实的内心感受」让孩子了解并理解自己的感受非常重要,同样重要的是让孩子了解感受真实的样子:感受是一种暂时的、不断变化的情形。他们是状态,而非特质。(P115)
  • 《全脑教养法》第5章
    让孩子更具专注力
    (5月16日)
    『书摘』「知觉之轮」我们的内心可以用一个车轮来表示,位于中心位置的是本源,并辐射至外围。外围代表了我们能注意到或意识到的任何事物。(P103)
    『思考』知觉之轮最好的地方在于:它让孩子明白他们有能力选择关注和重视的对象。它提供了一个整合自我不同部分的工具,让他们的注意力不被某一负面感受或念头强行占据。当孩子发展第七感(第七感基本意思:了解我们自己的心理以及了解他人的心理),他们就有能力作出选择,从而能够管理自己体验和回应世界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断练习,即便面对困难的情境,他们也能将注意力导向对自己和周围的人最有利的方向。(P106)
  • 《全脑教养法》第4章
    给孩子建立完整的心理拼图 (5月15日)
    『书摘』「全脑教养第7法:加深记忆」记忆对大部分人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但是与大脑很多其他功能一样,练得越多,记忆也越强大。也就是说,如果多训练孩子的记忆,通过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就能增强他们整合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能力。(P93)
    『思考』仅仅通过提问和鼓励回忆,你就可以帮助孩子记住并理解过去发生的重要事件,而这会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现在发生的一切。
    (P95)
  • 《全脑教养法》第4章
    给孩子建立完整的心理拼图 (5月14日)
    『书摘』「外显记忆与内隐」外显记忆指在意识层面回想起的过去的经验。内隐记忆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使我们形成对世界运转方式的期待,为我们建立某种特定的心理模式。(P79)
    『思考』内隐记忆通常是积极的,对我们有利。如果我们一直被爱着,就会满心期待被周围的人所爱。如果受伤时父母总会来安慰我们,我们就会相信自己总是能够得到安慰,因为大量的积极的内隐记忆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之中。但是内隐记忆也可能是消极的,如果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总是对我们生气或表现冷漠,我们就会不断体验到负面的感受。(P84)
This reply was deleted.